1951年初,她到上海上学。当时人们所注意的,不是她的祖父孙中山,而是她的生父孙科。她要求进步,却入不了共青团,高考成绩优异,却上不了大学。她在万般无奈之际,给继祖母宋庆龄写了一封信,直到第二年才获准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。她期终考试得了5分,却被重新评为“不及格”。1958年,她被送到农村劳动,干最脏最苦的活。1959年,她获准去香港探亲,在那里半工半读,每月还要节衣缩食,寄食物和钱给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地亲友。1967年,她移居美国夏威夷。
1966年冬,她在台湾第一次见到了生父孙科。直到其父于1973年去世,她每年去台湾两次。“我相信父亲内心是想弥补我幼年时所缺少的父爱”。她不但对孙科恪尽孝道,还应其父之求,帮助从未见过面的二哥偿还了债务。
1980年,她怀着惊喜交加的心情重返中国内地,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参与创办黄河大学,资助近80位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。她还发起建立深圳“孙逸仙心血管医院”。“发展教育和医学,是祖父当年所致力的事业,我只是承其先志,努力实践。”
“虽然曾感到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平,但我常常告诫自己保持宽容的情怀”。